書名 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
編者 李天鐸
出版社 行政院新聞局
出版日期 2005/10/01
備註 議程 目錄

內容簡介:

編者記語

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學會與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系承辦的「全球華語電影創作人暨製片論壇」於二○○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台北市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時值三二○總統大選揭曉與五二○總統就職之間,台灣整個社會瀰漫著擾動的情緒,就在會議廳正對面的中正紀念堂廣場,抗議行動屢屢不斷,但是會議廳內卻絲豪不受影響,熱絡異常。三天十二場次的論壇總共匯集了一千五百餘人次的參與,平均每場約達一百二十人。這個數字要比近年許多國產影片戲院上座的人數高出許多。

透過論壇預約報名與現場簽到留下的資料得知,這些出席人員的職業背景有:高科技業、傳播媒體、廣告公關業、文藝自由界、表演藝術界、金融投資機構,當然還有影視創作者、工作室成員、與相關學界的學生等。由此可見當前台灣電影的困頓局勢並未澆熄社會對電影的關注熱情與投身意願。

本次論壇當初設定的目標,絕不是要把「坐而言的清談」當成威而剛藥劑來將疲弱不振的國片即時奮起,而是要建立一個「匯集國內外第一線傑出電影創作人士,積累現時體驗,掌握最新趨勢」的平台。自然,不同於星光熠熠,虛幻華麗的金馬獎典禮,三天的論壇邀集了來自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美國、與台灣在地,約四十多位實際從事幕後創製經管,企劃宣傳、行銷發行等專家,就華語電影當前的情勢與走向、華語電影市場的整合與互補、數位科技對電影製片與發行的衝擊、亞太格局中的日本韓國電影產業與華語電影的互動、電影創製美學定位與行銷策略、新生代創作者展望台灣電影、華語電影與國際合資合製的實例、—電影製片與融資創投資金等等議題,做專業性與突創性的知識交流。而這些創作知識當然經由聽覺與視覺官能而印記在三天與會人士的腦海,同時亦藉由籌辦同仁的努力而呈現在這本紀錄中,供長久參閱,發揮知識經濟的效能。這即是主辦單位新聞局擬議本次論壇的初衷。

在瀏覽本紀事錄時,我們可以把台灣自身的電影光景當成圓心,向外延伸,將文化語言習俗相近的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當成內方圓,再延伸出去,把鄰近亞洲(日本與韓國)暨強勢的美國看成外方圓,如此我們可以得到幾個認知:

  1. 台灣處在眼前開放競爭的環境,好萊塢影片橫行天下,再加上市場多元娛樂產品的擁壓,以二千三百人口的規模根本無法支撐起一個自給自足的電影產業。市場為我國兩倍的韓國、五倍的日本,亦面臨同樣殘酷的現實。這也便是它們近年積極尋求跨國合資會製成多國發行映演的原因。台灣更當如此,要有經略海外的企圖與行動。

 

  1. 這個企圖與行動,我們絕對不能像當前政局一樣,與中國大陸勢不兩立。這塊全球最具潛力的處女市場,非但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正全力經略,就連好萊塢、英國、法國等,都已耕耘頗深。擁有文化近親性優勢的台灣更是不能遲疑。台灣電影要能健全發展,不能沒有海外市場,要開發海外,就絕對不可跳過華語市場,而華語市場的實體95%就在中國大陸
  1. 台灣電影經略的企圖與行動也不能全然依靠政府機構的輔導金或是振興方案,而在於創作產品本身素質的提升。就像任何一項成功產業,作品(產品)本身必須具備突創性,在全球影音超級市場的情境中,作品主題意理的取材與敘事運鏡的調度巧思,須由在地經驗的反思與寫照,提昇到「提供多元族群的大眾生命中一段無可替代的視聽奇觀與心靈律動」的層次。這是今日電影產業處在高度競爭局面下,價值核心之所在,任何補貼措施,都只是外部的充要條件而已。韓國的電影近年亮麗的表現,已形成一則力抗好萊塢巨人的神話,其成功,輿論多歸因於政府政策的神助。但是本次應邀出席的韓國電影製片協會會長姜大榛於會中談及韓國電影的振興,明白的歸結於五項因素。首要的三項,源於電影業內的努力,分別是:製作者的企劃能力提昇、電影對戲院映演與發行形成的改變、新生代的加入創造新電影貌。其次,第四項,才是政府的支援措施,最後,第五項,觀眾的青睞。(請參見Session 4)

 

  1. 再看看最近華與語地區一些表現亮麗的作品,《無間道》系列、《雙瞳》、《英雄》、《見鬼》、《向左走向右走》、《藍色大門》、《十七歲的天空》,還有《功夫》。它們可不是由什麼計畫或輔導催生的,而是攝製經管群體費盡巧思創作出來的,其方法或是採行跨國投資,擴大發行與映演的市場規模;或是多地合拍,匯集個地的幕前幕後的創製人才,達成作品的多地親近性以利行銷;亦或是預售式的多國集資,實際解決電影資金籌募與未來發行的問題

5.  當然這一切需要為數可觀的資金做後盾,而這是過往人稱台灣電影發展最為困乏的環節。其實不盡然。在過去幾年裡,許多台灣知名的企業(像東森、中環、明碁、中華開發等)都曾投注相當可觀的資金於電影創製,只不過對象是大陸片、港片、韓片、甚至好萊塢片,而不是國產片。其原因,他們普遍認為:台灣有以系統管理傲視全球的科技產業,電影卻仍停滯在手工業時代,這裡充滿電影藝術的熱情與奇想,卻沒有一套宣洩熱情與實踐奇想的經營體系。這裡所指的經營體系,指的是一套由上而下,管理創意,也管理財物的宏觀調控機制:題材與企劃的擬定、金融資金的籌募、創製人員的選聘、攝製進度的掌握、發行策略的設定,與映演時程的佈局等。這個機制的靈魂人物即是製片人。放眼今天台灣電影界,有的充滿藝術熱情的導演,要找個專業稱職的製片人,還真是不容易。(有關台灣電影在製片環結的空洞,請參閱第x場紀錄)

總歸論壇的結論,台灣電影勢必得大視野、大格局的向高質量、差異化與區域化的路線調整,要作到這一點就必須,在內部環結(必要條件),有宏觀調控資金與創意執行的製片群組(producer team),以及有提供跨地域族群視聽奇觀與心靈律動的創作群組(creative team),再加上外部環境(充要條件),政府相關措施的支應,如此才談得上,於國內,與萬般潮水湧入的影音娛樂產品做競爭,於海外,與各地相關製片機構合縱連橫做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與亞洲)的突創。

另外有一個值得省思的地方是,儘管三天論壇的出席人員踴躍,但是大學院校電影科系的教師出席卻是寥寥可數。我曾問及在座的幾位電影研究所的碩士生,這些場場台上的發言可曾在課堂裡聽聞,他們均表示沒有,甚至於他們的出席並不受到鼓勵,因為老師們認為是大拜拜。看來欲讓台灣電影創新奮起,負責人才培育的電影教育體系,亦是個該「創新」的環結。

這次的論壇雖只有三天的會期,但是籌備卻長達半年,動員了相當的人力與經費,事後再委請數位同仁整理錄音紀錄,校稿編印,直到這本議事錄問世,耗時又是一年。論壇於此才真正的結束。於後,希望這本議事錄能發揮「促進創作生產的知識」的功能,有助於台灣電影的振興,而成為整體國家「新經濟」的一環。

有一點得致歉的,本議事錄是概括三天會場的錄音做逐字文稿,但由於四月十二十日上午的兩場(第四場與第五場)收訊異常不穩,因此兩位主持人李道明教授與張榮貴董事長的引言,還有日本東映公司的坂上 順先生的講詞,無法於此呈現。在此謹向他們三位致最深的歉意。

最後,要謝謝所有的出席貴賓,由於人數眾多,在此就不再一一指名(他們的大名均出在現議程上)。同時要謝謝主辦單位行政院新聞局的信任,委以重責;尤其對周蓓姬處長、田又安科長與明安安小姐,有求必應的支援,很是感念!

還有一起籌備執行此番盛會的夥伴們,咱們真是共同走完了一趟漫長的經驗之旅,學習之旅。事情做完了,咱們的情誼則沒有完了的那一天!

 

 

                                             李天鐸   謹致
中國民國視覺傳播學會理事長
崑山科技大學創意媒體學院院長


回前頁